當我們發現到自己的局限,想要重新開始定義眼前這件事時,會不會覺得腦袋空空,沒有很多轉圜的空間? 認知要能夠為你所用,你必須要先擁有它,才能夠做為你的選擇。 所以你腦袋裡有多少認知,這就非常重要,接下去請大家直接測試一下:
情境體驗
各位老師是不是很想得到學生家長、主任和校長的肯定? 是否希望家人看到你的辛苦?當我們被否定、忽視或排擠,甚至都沒人發現我很盡心盡力把一件事情做好時,你會怎麼想? {情境題}:請重新定義——「追求別人的認同和肯定」對我生命的意義 我們內心當中有多少認知,能夠來重新看待追求肯定和認同這種狀態? 比如說,別人的肯定對於我的無限生命有很大的幫助嗎?
擴大認知,層層深進
當我們過度在乎別人的肯定時,內心就會產生許多情緒和煩惱。 隨著可以用的更高的認知去看待事物的時候,我們的格局和心胸也隨之擴大,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會更加完整、多元。 這會讓你處境不亂,即使遇到困難,內心不再頹廢、沮喪、挫敗,會積極向善,努力突破。 以下就「追求認同和肯定」分享六個層次的思惟面向。 【當下的價值】 1. 自己不能展露光芒,就不要怪別人沒有眼光。 你就是不夠強,所以別人才看不到你;你自己表現得好像很怨婦、很阿信,就不要怪別人沒眼光;星星不夠亮,當然不會被看到。 2. 得到認同只表示有同理,但不代表你是正確的,或者對你是好的。 得到認同,你會覺得好像有人聽到你的心聲,不代表你是正確的,也不代表這個想法對你是好的,這是當下心情的角度。 3. 不要常活在別人眼皮底下,多為自己而活下去。 別人的眼睛長在他身上,可是生命是你自己的,別人有時候也會看錯啊! 【死亡的認識】 死亡的認識沒想像中那麼沉重,只是把關注眼前慢慢地拉長到一生。 1.我得到他的認同,並不會讓我死得更漂亮。 從死亡的角度來看,他的認同不會讓你死得更莊嚴,也不會返老還童,對你一點幫助也沒有。 2.這一生我就花了大把的時間浪費在別人的眼裡。 你這一生情緒的起起伏伏,都因為在期待他人認同這一點上過不去,但對自己的生命你到底做了多少真實的努力呢? 3.死的時候,他的認同會帶我走向更好的地方嗎? 這三個理路是從死亡的角度來看。 【業果的循環】 1.要得到別人的肯定,自己要先肯定別人。 這個就是業果!你在乎別人肯定你,但你是不是常常肯定別人呢? 2.認不認同不等於合不合理。 你講的可能是合理的,可是他不認同;可能不合理,可是他認同,其實這和你跟他的業緣有關——你對他很友善,你關心他,他就會認同你,覺得你講的都對——對熟悉的朋友,我們比較容易相信他。 3.獲得肯定可能讓你造下更多的惡業。 當你收到了非常多的肯定,你會傲視天下,我慢高漲,好像別人都不如你,請問在這當下你所做的,是惡業多還是善業多? 【生死的流轉】 1.先問自己:得到肯定之後增長了多少煩惱? 這跟前面的造惡業是有關係的,但它切入的角度是煩惱。得到肯定之後,你內心生起了煩惱,造作的業是繼續得到更多的肯定?還是更多的痛苦呢? 2.縱然一時大家吹捧自己,仍然要面對無數次的死亡。 就算你一生受到所有人的肯定,最後你還是會死。死了之後再生,生了之後又死,它就是一個生生死死、死死生生的過程,別人的吹捧並不能阻止這件事的發生。 3.這樣的滿足不是什麼快樂,只是痛苦的前兆。 受到別人肯定的滿足感,會不會是痛苦的前兆?因為患得患失,現在得到了,怕將來可能得不到,內心又不斷追求,反而更加地痛苦。 【慈悲的格局】 「慈悲的格局」擴大了我們的心胸。 1.不論獲得與否,只問別人歡喜與否。 不管我得到什麼,你高興就好,看到你的微笑我就滿足了,類似這種心情,雖還不算是菩薩的精神,但已會使內心感到豁然開朗、海闊天空。 2.一切有情不會因為我沒有得到肯定而痛苦。 受到別人辱罵的時候,從我的角度來看的確很痛苦,可是大部分的有情都還過著快樂的生活,這樣子是OK的!這個前提是「慈悲的格局」,要從這方面去想。 3.太過在乎自己是否得到肯定,所以當下無法產生對一切有情的利益。 過度在乎自己,阻礙了我去饒益更多的人;如果能夠從「慈悲的格局」去看待,把自我放低,就能提升認知的高度。 【萬物的真理】 1.他的聲音沒有實際存在的本質,我何來追求肯定? 聽到肯定和否定,都是透過聲音傳遞到耳朵,他的聲音沒有實際存在我的心中,何需對不存在的東西反應呢? 2.心不斷地隨緣而轉,失落也沒有實際存在。 不論心情好、心情不好,心都不斷地在運轉;失落感是眾多因緣聚合起來的,看似有,實際沒有。 3.自他的安立都是名言而成,真實存在的自他從哪裡來? 沒有你,怎麼會有你的肯定?沒有他,何來他的認同?沒有你,哪來你的心情不好?沒有他,哪來他的聲音怒罵你?沒有真實存在的自他,都是名言安立、眾多因緣而成,這個理路更為根本。 這個「萬物的真理」,高度又深、又廣,對我們而言很難,現不能修,卻是非常強的理路,可以成為大家的願景。
總攝
將認知的分類總攝如下表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