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個世界註定在變動著
我們每個人都有所期待,期待人生一帆風順、稱心如意,這固然奢侈;只求生活穩定,也不是有錢有勢就可得到。 這個世界註定就是要變來變去,各位老師豈能預知五月份自己得轉成線上教學? 外境不斷在變動,我們必須面對這個事實。
想要穩定,只有往內探求
如果只有外在境界順遂,我才快樂,這樣的追求會不會過於被動? 就像老師要等到學生寫卡片、唱歌,才覺得教學生涯有意義;學生沒有表示,內心就非常失望。 不可否認,改變外在真的可以解決部分問題,但時效有多久? 一個問題解決了,可能又滋生其他問題,而且外在處境不是說改就能改。 但透過練習,我們可以慢慢掌握內心的想法和情緒。 可能你會覺得:我的心比外境更難掌握。其實外在不穩定是自然運行的法則,金錢權力都無法掌控;內在的不穩定是暫時的,方法正確了就可改變。 只是我們對內心非常陌生,很少刻意訓練它;如果你願意探索內心、改變視角,「穩定」這個願望是可以實現的。
找到控制內心情緒的key
不知道大家討厭什麼食物? 我從小只要看到餐桌上有海帶,心情就不好,甚至看到廚房有人在切海帶就想逃。 我的理由十足,因為它顏色暗黑反光,難看;摩擦時咕啾的聲音,難聽;一股海腥味,難聞;咬下去不論軟硬都很噁心;噁爛的滑膩感,很不舒服! 是什麼支撐著這股情緒?來自兩個層次—噁心這個直接反應(立即性的想法)形成結論,封殺了任何的接受度;往下探究,立即性想法的背後隱藏著各種理由。以上種種因素衍生出我的海帶情結。 理由有多少,討厭的力量就有多大;不同格局、不同眼界的理由,決定固執度有多硬、執行力有多強。 只有時常反觀內心,刻意練習,養成習慣,才能找到真正的理由,也才有機會調整感受與情緒。
聽故事,探究感覺「背後的想法」
A:爸爸開車載著兒子,閃躲機車不及,撞上電線桿。車上的人被緊急送醫,兒子傷重需要手術。醫生做好術前準備,一看到病患,轉身就走。護士非常納悶,追問:「醫生你怎麼了?」醫生說:「這個刀我不能開,他是我的兒子!」 B:有一列火車從台北到高雄,沿途停靠十個站,沒有半個人下車。 聽的時候你卡住了嗎?好像哪裡怪怪的—爸爸不是受傷了,怎麼會去動手術?火車怎麼會沒人下車? 你如果卡住,可能因為在認知中已有慣性思路——手術醫生是男的、「沒有半個人」就是「沒有人」。
慣性思路會讓我們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
因為慣性思路,讓我們任由既定認知評判所見所聞,以致忽略其他可能性,甚至否認自己沒看到的事實面,這就是我們的生命狀態。 慣性反應衍生出許多生活的SOP模式,它成了一種習慣,好像很有規律,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解讀就是沒動腦。 我們很少注意這個直覺反應,也很難察覺,可是它卻一直在背後強而有力地推動著我們的行為。 慣性思路是如此自然,你看到自己的慣性嗎?它帶著你邁向幸福還是走向痛苦呢? 如果它帶給你是好的,當然繼續維持;但有的可能帶來痛苦,甚至往奇怪的方向前去。 也許有人自認很理性、確知衡量標準、有原則,但有無可能是在15公分的侷限裡做抉擇;可是你的人生卻有100公里! 因此,我們是否要對這樣的判斷保持觀察和懷疑?
想要轉變感受,要從理由下手
第三、第四類的反應讓人痛苦,如果想轉換感受,必須從操控情緒的關鍵—理由—下手。 以類型三為例,會焦慮是因為害怕教學失敗,因此可以試著從其他思路介入,重新審視這個理由的合理性。 一旦理由調整了,就不會認定教學方式改變一定導致教學失敗,緊張、焦慮就會降低。
重新定義成敗標準
我們對於成功和失敗會有許多不合理的評判點,找到它,重新定義成敗的標準,就會改變直覺反應。例如: # 把成敗的標準放在過程而不是結果,感覺會完全不同。 只要願意嘗試、保持學習的心態去面對所有的變化,往目標每跨一步,就是進步,就是成功。 # 有些老師以完成單元進度為評判點,的確會產生緊張和焦慮;換個角度想:這段期間學生更需要的是什麼? 如果能夠散發關懷的力量傳遞給線上的同學,這也算是一種成功吧! # 單純從學生的表現來評斷教學是否成功,這本身就是很大的誤區。學生能否學到東西,其實受到許多因素影響,老師只是其中一環。 當你盡心盡力準備線上課程,縱使學生的學習不如預期,我們可以持續地改善,不要否定它或輕視已經跨出的那一步,你已經在邁向成功!
觀功念恩的幸福模式
我們一直被情緒、慣性思考牽著活到現在,不曾懷疑痛苦是習慣在操弄。怎麼解決呢? 不要求外境配合我的想法,將注意力拉回來,覺察自己的想法,清楚想法背後的理由。 從轉變理由下手,到改變想法、轉換情緒,這就是觀功念恩帶給我們的幸福模式。 請用你的思路,找回你的幸福,過上屬於我們自己的穩定生活。